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升博体育最新官网体育追梦人忆往昔看今朝
升博体育最新官网体育追梦人忆往昔看今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0周年之际,让我们听听那些老体育工作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分享过往,在娓娓道来中感受体育力量。
多年来,诸暨城乡以篮球为中心的群众体育活动长盛不衰。浙江省唯一的“篮球之乡”,首批“全国篮球城市”是西施故里熠熠生辉的金名片。有一位体育人,用手中的笔,为后来人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体育印记。他就是宣长恩。
1896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很快这个项目就在诸暨落地生根。尤其在新中国诞生后,诸暨的篮球运动进入广泛普及的新阶段。树球场、建球队成为乡风民俗。据统计,1954年全县农村有篮球场599个,到1960年全县有篮球场824个,篮球队973支。宣长恩说:“上世纪80—9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给诸暨的农民篮球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闲佳节的球赛也越来越闹猛,乡民们自发建球场、办球赛。”
体育社会化是诸暨城乡普及发展篮球运动的一大特色。据统计1952年-2012年,70年间,诸暨农村自筹资金445.68万元,组织规模较大的篮球赛115次,先后有2145支球队参加比赛。值得一提的是,自1996年至2012年,全市篮球场地从1209个增加到2232个,还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勇敢耿直、争强好胜的个性孕育出厚重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篮球文化。”宣长恩说,在诸暨城乡,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是诸暨篮球运动的旺季。2001年春节,由宫鲁鸣率领的女篮国手下乡与当地农民男篮角逐,轰动一时。农民篮球运动的氛围居高不下,篮球人口节节攀升。2011年11月8日,中国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在诸暨举行,诸暨以2199个球场,4416支球队,26460人同时打球,创造了同时打球规模最大的县级市基尼斯纪录,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之最证书。
同时,诸暨市篮球协会也当之无愧成了诸暨体育社团中人数最广泛、活动最频繁、自筹经费最多、开销最大的协会之一。如今,篮球是诸暨人生活中割舍不掉的真爱。想知道他们对篮球的狂热,只要到现场看一场比赛就全明白了!
朱云儿,在开化体育界,他的名字是一个传说,作为占旭刚的启蒙教练,得到他的指点是不少举重运动员的期望。提及如何结缘举重,那和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朱云儿家住杭州城隍山脚下,小时候常去城隍山看那里的居民用圆石盘自制土杠铃健身,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1965年五一节,杭州市体委灯光球场举行举重表演,促使他萌生了参加举重训练的想法。“于是我回家就给八一队退役的王善兴教练写了信,得到热情回应。”1966年1月31日,朱云儿第一次去杭州市体委训练,当时那片简易场地只有三副杠铃,但是他却练得很起劲。
1969年,朱云儿从省商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开化县工作,成为供销社的一名普通售货员。为了过“手瘾”,他四处搜寻杠铃的踪迹。彼时,他并没有想到,爱好居然能改变命运。1975年,他被借调到县体委工作,为日后开展举重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新中国代表团一举拿到了15枚金牌,其中有4枚是举重金牌。35岁的朱云儿受到感染,虽然作为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已过,但他把对举重的感情放在了培养下一代上,开化举重队应运而生。
“当时没有经费,钢板弄圆钻个洞,弄个铁棍,就可以举重了。”朱云儿说,最早的一副杠铃还是开化农机厂制造的。后来浙江省举重届老前辈叶青高赠与开化举重队一副杠铃,还是朱云儿专门借辆三轮车就把杠铃片拉回杭州父母家中。他回忆,回程途中满心憧憬着小队员训练的场景。
朱云儿是在去南门小学选材时见到占旭刚。当时年仅10岁的小旭刚文气瘦弱,却在立定跳远上蹦出2米10。朱云儿一眼相中,还将占旭刚接来自己家里住。1987年,占旭刚被选送到浙江省举重队。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开化县像迎接英雄凯旋一样迎接占旭刚回家。“从华埠镇(开化县所辖)到县城,几十公里数万群众夹道欢迎。从那以后,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举重热潮。”二十多年过去,他仍记忆犹新。
如今,由朱云儿培养的占晓林、占文武、毛晨等也接过师傅衣钵,为开化举重事业的蒸蒸日上做好“传帮带”。
“体育摄影讲究眼快、手快、反应快,一手对焦、一手按快门,还得随机应变。”已经退休在家的杭城摄影记者潘良干在电脑上点开自己的“私藏”,无数个移动硬盘里封存的是他的工作经历、过往岁月。
“这是杭马的前身国际友好西湖马拉松赛,这是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体工大队冬训时的场景,这是第一任洋帅施拉普纳率领的国足现身杭城……”潘良干仿佛是一个“宝藏大叔”,那些几乎被淡忘的故事在娓娓道来中重启,扑面而来的亲切感背后藏着时代的更迭。
潘良干回忆,上世纪80年代,普通职工的工资普遍在三四十左右,一张游泳池的门票却要5分钱。“那个时候能去弥陀山游泳池游泳是很奢侈了。”
相比如今只要在“浙里办”上点开“浙里健身”服务应用就能享受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曾经的健身活动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或者是在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中以陪衬配角身份存在。“杭州上城区定安路灯光球场,下城区横河灯光球场,拱墅区也有一个灯光球场,在沈塘桥边上……以前晚上能打球的地方也就那么几处。”潘良干表示,尽管当时硬件资源匮乏,但是百姓运动健身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尤其是遇到难得一见的大赛,那购票以及观赛场面堪称壮观。
上世纪90年代初,U.I.M.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西湖举行,有来自15个不同国家的赛手们参加了比赛。几万慕名而来的观众齐聚西湖,只为一睹F1摩托艇的极速风采。而潘良干有幸记录了当时盛况。
据他回忆,当时湖面上摩托艇呼啸飞驰,岸边人山人海的观众则一路排到了几十米开外的望湖楼,甚至还有人攀上了梧桐树和院墙,只为占个绝佳视野。“得益于摄影记者身份,我坐着小船近距离拍摄了惊险刺激的比赛,也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观赛热情。”
搞了42年摄影的潘良干曾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各级赛事的报道升博体育官网,也深入街里巷弄记录下不少群众健身的火热场景,通过照片重温往昔,梳理脉络,他有着最朴实的感触:“体育赛事多了,规格提升了,百姓的参与度高了。”
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它见证着一座城市变迁。对于很多杭州人来说,提起杭州体育馆,那便是相约一起来看球、看展的地方,一句“体育馆门口见”便是最好的约定。
“是记忆中的模样,但是又有些不一样了。”回忆起杭州体育馆,如今已八十多岁的前馆长钟广福颇为感慨。始建于1966年的杭州体育馆,最早是浙江省人民体育馆,作为我省首个综合性体育场馆,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马鞍形悬索结构体育馆,因为它的独特性,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还将它收录其中。
钟广福回忆,杭州体育馆一直没有进行过特别大的翻修,唯一一次是1988年8月8日的八号台风后。“那次台风,相信对很多杭州人来说记忆深刻。体育馆的顶也被刮掉了。”钟广福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大型全国赛事在杭举行,比赛地必定是浙江省人民体育馆;国外体育代表团来杭访问,除了游览西湖名胜古迹,外事行程安排中一个环节就是参观此地。此外,这里还承办过CBA2002——2003赛季浙江万马篮球队主场、第十二届省运动会(成年部)篮球比赛体育舞蹈比赛、华东地区太极拳锦标赛、以及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艺术团的演出等体育比赛、文体活动。
但对于钟广福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篮球赛,中国队和美国队比赛。“杭州体育馆早些年看比赛或者文体活动购票还没有实名制这一说,但只有那次,买票的时候是需要实名的,还需要带身份证入场,比赛开始后,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场面极为壮观。”至于承办最多的比赛倒是没统计过,但是印象中应该是篮球比赛。“杭州人很喜欢看篮球赛,大大小小的,职业、业余的,不仅喜欢看,自己也喜欢打。”
如今,经过亚运场馆升级后,它重新对市民开放。14片乒乓球场免费使用,4片壁球场和6片羽毛球场低收费,实现“惠馆于民”,回馈社会。在钟广福看来,杭州体育馆承载了太多杭州人的回忆,很多以前来这里打球的,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甚至当了爷爷、奶奶。“如今,它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了,我当然是希望更多人能来这儿体验、锻炼。”
1987年7月的嘉兴,浙江省第一家健身馆诞生了。到今年,它已经走过35个年头。它的创始人是国际健联大师级教练、中国健美协会健身教练边秋蔚。
边秋蔚回忆,1987年时健身房场地只有200平米,后来才扩展到300平米。器械非常少,只有三类且还不标准,无非是木头和金属做的卧推架、举重杠铃和圆头铁哑铃一类。虽然没有太多选择空间,但是健身爱好者视此地为大本营,一来就能练1-2小时,甚至还得排队锻炼。“当时我17岁,最大的66岁。大家都是有序排队,你练完了下一个上去练。”
那么,当时的运动爱好者都是什么造型呢?边秋蔚笑着说:“那时候属于我们的时髦就是看到那种李小龙的身材,留着长头发或者像史泰龙的身材,留着爆炸头,然后穿着一件白色弹力小背心,骑着凤凰牌自行车或者嘉兴本地的大雁牌自行车去兜风。”这场景能想象吗?人家一看,这发型,这身板,多炫酷!不像现在的训练衣,都是紧身包裹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运动装备,要说有,那就是白色弹力小背心加上自己的身材。”
据悉,当时健身房在一楼,但隔着玻璃窗,窗口和大门都挤满了人往里看,用他的话来形容,倒是有些像是在动物园里看动物一样,饶有兴致地张望。“这个场景我如今都记忆犹新,比较有趣。一方面也许是好奇我们在干什么,这么多‘壮汉’排着队,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这些器械运动有些陌生,想要了解。”
如今,边秋蔚仍执着于他的健身健美事业,“过几天要去温州、福建等地交流,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我想再添一把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州体操曾有过辉煌,但随着多重原因,后来逐渐走下坡路。直到2018年,在湖州第十六届省运会上,温州体操队夺得13金14银13铜。而逆风翻盘的背后,是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创举。
1997年,徐炳兴创办新桥第一幼儿园。次年,他偶然看到了电视播放的全国幼儿基本体操大会的比赛,于是,便考虑将这项运动引入幼儿园。自此,一直到2019年6月,新桥一幼连续21年参加全国幼儿基本体操大会,豪取二十一连冠。期间,徐炳兴的幼教事业也越做越大,目前,心桥学前教育集团下辖7所幼儿园、2家俱乐部和1所培训学校共10个教育实体。
在培养孩子们练体操的过程中,幼儿园通过借用温州体校场地,与其建立了长达9年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体校教练的专业指导,进步显著。这一切,徐炳兴都看在眼里,并与温州体校进一步合作——成立俱乐部的想法。在主管部门的积极促成下,2006年7月,我国首家以体操类项目为主题的专业体育俱乐部——温州市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成立,徐炳兴任俱乐部董事长。俱乐部利用自身机制灵活性优势,高薪引进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教练和专家。体校提供训练场馆和训练器材,负责训练管理工作,承担省运会的金牌任务。在此模式的推动下,温州体操的成绩突飞猛进,终于在2018年省运会上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另一方面,俱乐部的发展还得益于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这一开创性的政策措施加持。“改革以前,注册运动员是不能交流,送不出去,导致大量的优秀苗子‘窝’在手里,而其他有需求的省市队又‘望尘莫及’,造成资源浪费。”徐炳兴说,改革后,俱乐部的运动员输送机制打通,运动员有了更多出路,人尽其才。得益于此,俱乐部成立至今,向国家队、省队及其他省市队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温州打破以往单纯依靠各级体校的路径依赖,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体教结合等各种方式,实现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双管齐下,形成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温州模式”。
巨化集团,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职工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企业体育运动底蕴深厚。今年5月底开始,巨化职工体育大会开始上演,“职工体育大会是巨化人的体育大联欢。”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潘翔远表示,“青年职工为这次体育大会还创作演唱了会歌,职工投票选出来的体育大会吉祥物也深受欢迎,大家都来参与,齐心协力,充分体现了‘一个巨化’文化。”
2022年,巨化职工体育大会设置了14个大项,50多个小项,预报名人数达3000多人。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61年前,1961年,正是建厂之初,工厂积极响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开办了首届运动会,“那时候的运动会,设置了100米、200米和400米的田径项目比赛和足篮排三大球的比赛,有300多人参加。”原巨化体委干事蔡永红记忆犹新。1987年,巨化正式与浙江女排“联姻”,浙江巨化女排的名头也在全国打响。女排精神振奋人心,巨化人受到鼓舞,在工作、生产方面也齐头并进,一时间,巨化的企业精神与体育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大家工作之余,的话题都离不开中国女排、浙江女排。”巨化内部的排球比赛层出不穷,男女老少皆有参与,成了巨化上世纪十年代一笔浓墨重彩的体育印记。
“1987年,我国从法国引进了地掷球,而巨化是较早一批开展这项新型项目的企业。自那时开始,地掷球运动便在巨化职工中全面开展。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在巨化设立了中国掷球培训基地。”原巨化集团党委、工会主席吴宪钢与有荣焉。2011年,以巨化为框架的浙江省地掷球运动员在全国地掷球锦标赛、精英赛及青年锦标赛中,取得了16个冠军、19个亚军、9个季军等一批好成绩,并在大金属地掷球男子世界锦标赛和亚洲第五届小金属地掷球锦标赛中获得佳绩,为省、为国争得荣誉。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地掷球项目草地掷球混合三人赛中,由巨化退休职工刘国强、宋素珍、缪新红为主组成的浙江地掷球队获得冠军
深厚的体育积淀,使巨化的体育人才辈出。良好的体育氛围也早已成为巨化人的生活方式。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体育运动有它的鲜明映射。几十年体育之情,巨化人自己的体育盛会,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展示了巨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业不断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